每年夏天,浙江桐廬縣的蘆茨村就住滿了外來的游客,擠爆了村里每一個家庭旅館。村前那條十幾米寬的溪流,是這些游客對蘆茨村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——溪水清澈、潔凈、無污染。
好水并非隨處都有。優良的水環境,不但要靠保護,還要靠治理。
不久前,省委、省政府提出“五水共治”(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澇水、保供水、抓節水)的工作要求,提倡走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,讓水和人和諧相處。
合理開發、利用和保護水資源,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,為城市建設、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,正是努力建設生態型城市、打造美麗杭州的題中之義。
治污水深入推行“河長制”
河水清清,才能有一個美好安全的水環境。今年,杭州專門制定了《杭州市治污水暨“清水治污”三年行動計劃(2014-2016)》,將通過城市污水收集、基礎設施建設、河道清凈、農村截污全覆蓋、農業面源控制、流域整治、飲水安全、減排轉型、固廢管理、執法護水等十大工程,全面推進杭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。
截至2013年11月底,下城、拱墅、開發區、蕭山、余杭、桐廬、建德等7個地區已出臺“河長制”實施方案。今后,杭州市將繼續推行“河長制”,對全市7條省級河道、7條市級河道、282條縣區級河道共1.5萬公里的河道,落實“一條河道、一名領導、一個班子、一套制度、一抓到底”的機制,綜合運用企業關停轉遷、打通斷頭河、疏浚清淤、生態修復、環境衛生整治等措施,確保按期實現治理目標。
加快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,細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,加強飲用水源保障體系建設,也是實現“清水治污”目標的重要保障措施。
保飲水提高供水抗風險能力
自2003年以來,杭州市的飲水安全工程累計解決農民飲用水安全人口248.2萬人,完成投資21億元,全市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已達96.5%。但是城市供水水源單一,抗風險能力不強,水源安全度不高,也是影響飲水安全的隱患。
杭州市正努力構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,以提高城市供水抗風險能力。以城市備用水源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為重點,提高城鄉“保飲水”能力。杭州閑林水庫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具備下閘蓄水條件;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島湖配水工程力爭開工;啟動蕭山湘湖、桐廬肖嶺水庫等備用水源工程建設。
2013年還在城區實施住宅二次供水改造、老舊供水管網改造,并推進錢塘江、苕溪流域綜合保護。